滴滴大数据杀熟,如何影响消费者权益
1. 现象描述: 滴滴出行利用其庞大的用户数据和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,对用户进行差异化定价,即所谓的“大数据杀熟”。具体表现为,相同路线、相同条件下,不同用户所面临的价格却有明显差异。
2. 具体表现: 使用不同型号手机(如iPhone和安卓手机)的用户在相同路线和时间内打车,价格存在差异。iPhone用户的价格通常更高。 老用户的价格通常高于新用户。 滴滴通过推送拼车优惠等方式,诱导用户购买优惠券,从而实现更高收益。
3. 影响与争议: 这种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数据主体权利、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,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。 滴滴方面则否认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,称价格的差异更多是“预估价”的波动。
4. 学术研究: 复旦大学教授通过多次打车实验,揭示了滴滴大数据杀熟的秘密,指出滴滴在价格和等待时间上并不优于传统出租车。 学者们对滴滴的定价策略进行了研究,指出其定价系统复杂且动态,需要根据供需关系、里程、时间等多种因素进行动态定价。
5. 法律与监管: 滴滴出行因涉及国家安全问题,曾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(网信办)进行网络安全审查,并一度下架其App。
总体来看,滴滴出行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学术讨论,尽管滴滴方面否认存在这种行为,但相关研究和用户反馈表明,这一问题确实存在,并需要进一步的监管和规范。
揭秘滴滴大数据“杀熟”现象:如何影响消费者权益
一、什么是“杀熟”现象
“杀熟”是指企业在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时,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能力、消费习惯等信息,对同一商品或服务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,导致消费者之间出现价格差异。在互联网行业,这种现象尤为常见,如电商平台的“会员价”、酒店预订的“会员价”等。
二、滴滴出行的大数据“杀熟”现象
同一订单,不同用户价格差异明显。例如,同一时间、同一地点、同一距离的订单,不同用户的打车费用可能相差数十元。
频繁使用滴滴出行的用户,其价格可能高于新用户。这是因为滴滴出行通过大数据分析,认为老用户对价格敏感度较低,因此提高价格。
在特定时间段,如节假日、高峰期,滴滴出行的价格可能高于平时。这是为了平衡供需关系,但部分用户认为这是对消费者的“剥削”。
三、大数据“杀熟”现象的影响
大数据“杀熟”现象对消费者权益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:
价格不透明。消费者难以了解真实的市场价格,导致权益受损。
加剧社会不公。部分消费者因价格差异而无法享受优质服务。
损害企业信誉。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,影响企业长期发展。
四、应对大数据“杀熟”现象的措施
针对大数据“杀熟”现象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:
加强监管。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,规范市场秩序。
提高消费者意识。消费者应提高自身维权意识,关注价格差异,维护自身权益。
企业自律。互联网企业应加强自律,确保价格公平、透明。
大数据“杀熟”现象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缩影。面对这一现象,我们需要共同努力,加强监管、提高消费者意识、企业自律,共同营造一个公平、透明的市场环境。